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2: 蚂蚁
在我的记忆之中,小学时代的我,也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到中期,玩的最多的虫子就是蚂蚁。没有别的什么原因,实在是因为蚂蚁这种昆虫实在是太常见了,以至于作为小朋友的我想要忽略它们的存在都做不到。
我记得在小学上自然课的时候,老师曾经提醒同学们注意春天发现的第一窝蚂蚁,因为在北京,冬天蚂蚁把自己的活动都转到了地下,从表面上来看,它们是处于“冬眠”的状态的。当然,老师所讲授的这种“观察”是完全不适合小男孩对于虫子的关注点的,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,蚂蚁的重要价值之一,在于我们可以看它们“打架”。
我是分不清蚂蚁的品种的,只是记得小时候北京常见的蚂蚁有三种,一种是最小的黑色的蚂蚁;一种是中等体型、爬行速度很快的棕红色的蚂蚁;还有一种是个头非常大的黑色蚂蚁,这种蚂蚁在市区比较少见,它们的兵蚁牙很大,咬一口非常疼。
我小时候最爱做的事情之一,就是抓一些虫子放到蚂蚁窝中,然后看这些虫子与蚂蚁之间的搏斗。因为小蚂蚁在北京市最常见的,因此它们总会成为“第一实验对象”,那时的小朋友会把小蚂蚁的窝用树棍挑开,在蚂蚁们四处奔忙修复自己巢穴的时候,把金龟子、天牛、毛毛虫……等虫子扔到小蚂蚁群中。其中战斗最激烈的,就是把大个的蚂蚁扔进小蚂蚁群中……。
我小的时候是喜欢养各种虫子,蚂蚁就是我最喜欢养的昆虫之一。找一个能够密封的玻璃罐头瓶,把包装纸撕干净,给里面填上厚实的黄土、压实,然后就去找个蚂蚁窝,捉上几十只蚂蚁放进去。开始的时候,蚂蚁会在瓶子里面乱爬,后来或许是因为它们发现了逃不出去,就开始在瓶子里面挖洞,有点像现在网络上的“蚁巢”玩具,蚂蚁们沿着玻璃瓶壁挖的洞很有趣,蜿蜒曲折还会在某个地方拐向瓶子的中心看不到的地方。比较遗憾的是,因为当年的我太小,对于昆虫的寿命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理解,也不知道蚁后在蚂蚁群中的作用,所以我养的蚂蚁总是会过一段时间就都死了。
如果不干预而只是观察自然现象的的话,下雨前的“蚂蚁搬家现象”和“两窝蚂蚁大战”应该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了。
我一直认为即便是因为担心下雨的大水淹没自己的巢穴,蚂蚁赶在下雨前“搬家”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——因为其实蚁后是没法“搬家”的。所以,小的时候我一直接受的理念是下雨天蚂蚁会聚集,是因为他们要找更多的石头与沙子堵住自己的洞口——这样可以防止水直接灌到蚁穴之中。在我的印象之中,好像只有那种最小的蚂蚁才存在着“下雨前搬家的现象”。
而至于两窝蚂蚁打架,这是最能吸引我的事情之一,即便是在现在,如果在行路当中遇到两窝蚂蚁打架,我也会看上很久。一方面,可以看到的是处于战场中间的黑压压一大片蚂蚁在凶狠地撕咬着,另一方面,则是各自的“援军”从不同的方向赶过来的样子。站在人类的角度,我很难理解它们为什么会争斗得如此激烈,但这就是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。
写作本文的时候刚好冬至,明年夏天,我要去拍一些有关蚂蚁的照片,一方面练习一下自己的微距拍照技术,另一方面,我真的觉得这些小虫子很有趣。当然,我还有一个小愿望,希望明年夏天我可以在郊区拍到蚁狮捕捉蚂蚁的视频!